管道堵水气囊-堵水气囊-橡胶堵水气囊-重庆君正新型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体中文|手机版
  • 管道堵水气囊,堵水气囊销售电话:13908373267

  • 网站首页
  • 走进君正
  • 公司动态
  • 气囊产品
  • 业界资讯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新闻资讯

技术支持
公司动态
业界资讯

联系方式

重庆君正新型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联系人:文经理

电  话:023-60776666

手  机:13908373267

传  真:023-60776666-804

Email:383462018@qq.com

网址:www.teng-fei.net.cn

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业界资讯
业界资讯

暴雨重创重庆 城市排水是否安全

 

去年7月,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袭击包括重庆在内的巴渝大地。截至9月初,重庆境内2/3溪河断流,472座水库、3.38万口堰塘干涸,792万人和731万头大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亿元。

  这个7月,重庆遭遇115年来最强降雨。强降雨引发严重内涝,主城区多处地段成为汪洋大海,交通几乎瘫痪。璧山县城变成“孤岛”,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毁坏严重。

  大旱与大雨接踵而至,重庆的天让人有些看不懂。少下几场雨和多下几场雨,后果一样惊人,山城的抗灾能力让人看得心惊胆战。

  大旱时,当地流行这样一句话:“大工程抗大旱,小工程抗小旱,没工程就瞪眼看。”一句顺口溜点出大问题:正是由于水利设施投入不足、欠账太多,在应对特大干旱时,才显得力不从心。当山城变水城时,专家的话似曾相识:城市地下排水管网排涝设计标准较低,管理不善。城市建设进程愈快,弱点暴露也愈明显。

  天灾面前手足失措的城市并非只有重庆。

  2004年的7月,北京迎来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没想到的是,渴坏了的北京竟然被“呛着了”。一场暴雨,城区41处路段出现大面积积水,一些立交桥下由于地势低洼,积水竟达2米多深,途经的汽车遭受灭顶之灾,从而导致多处路段交通严重拥堵。原因在意料之中,积水主要因为排水设施落后;同时也在意料之外,北京城区的地下管线有些竟然还是解放前设计的。

  两天后,上海遭遇狂风暴雨。仅一个小时就造成上海大面积停电、交通阻塞,还有人员伤亡。

  水利是农业的生命线,排水系统是城市的生命线之一,而为什么我们的生命线显得如此脆弱?

  因为作为天灾,无论大旱还是大雨,遇到的几率都不高。巨大的投入换不来相应的产出,甚至不一定派上用场。未雨绸缪太不经济了。

  因为国际化大都市比的是楼有多高、路有多宽、桥有多多,排水系统在城市地下,没人看得见。如同一个人,调理保养哪如涂脂抹粉效果显著。

  因为……

  面对雨雪旱涝,我们设计了多个应急预案。虽然其间一些环节有待梳理,但预案还是发挥了相当的作用。不过燃眉之急应对完,一切依然故我。

  农业在现代化的路上行走,“靠天吃饭”的阴影还是若隐若现。整个社会在城市化的路上狂奔,却不时摔个鼻青脸肿。

  当然,灾害不是常态的,但灾害却可以揭示我们的心态。在发展的路上,我们是否疏漏了什么?

 暴雨成洪 重创山城

  7月19日上午,重庆,中雨。

  沙坪坝区陈家桥镇被洪水退后遍布的泥浆包围着,街道两旁的商贩们正忙着从屋里往外搬运全是泥浆的商品。两旁每幢房屋的墙上,还清晰地记录着洪水到达的高度,最低两米,最高达到二楼窗台。

  陈家桥的这次洪水是遭百年不遇的暴雨所致,截至19日上午10时,陈家桥降雨量破了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大降雨量,429.7毫米。不光是陈家桥,这场从17日开始的暴雨,重创了重庆全城。

  许多街道变成河流

  7月17日7:50,重庆市气象台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发布了历史上第一个暴雨红色预警,这也是预警的最高等级。当董小姐像往常一样,早上八点出门上班时,发现雨远比想象的要大许多:“放眼望去,街道原先的景象全变了,到处都是水,看哪都像湖,看哪都像海。”

  此时,重庆主城区内的多条道路已变成了河流,水深大多没过小腿,红旗河沟、新牌坊等立交桥下都已经趴了一长串的车。人民广场上的积水已开始向附近的一家超市倒灌。

  到12:00,沙坪坝陈家桥整个镇被洪水包围,8000多名市民被困在淹没到二楼窗台深的楼房中。14:00,璧山县则因璧河河水陡涨,河两边街道全进了水。洪水漫进电信大楼,全城座机、小灵通全部中断,县城成了“孤岛”。

  城区交通几乎瘫痪

  由于堵车、被淹熄火、加气站停止加气等各种原因,这一天,重庆市公交车约有1.5万班次未能正常发车,约占平时发车班次的一半,数十万人出行受到影响。

  担当着运输3万人次市民上班任务的轻轨也出了问题。轻轨车站被迫全线关闭3个小时进行抢修。17日这一天,重庆境内6处铁路发生了滑坡或塌方等险情,川黔线、渝怀线、成渝线、襄渝线等几乎所有干线一度停止运转,导致进出重庆的32趟列车及3万余乘客被延误。全市所有高速公路从清晨6点就开始陆续关闭,共有十万出行车辆受到影响。

  整整一个上午,江北机场没有一个航班起降,造成246个航班延误,1.3万人出行受阻。另外,受嘉陵江水猛涨原因,嘉陵江主城段也全面禁航,甚至连过江索道也从10:00起停运了整整3个小时。

  泥石流掩埋汽车

  暴雨9:00达到了最大值。“轰”,来自南山高处的一米多高的山洪突然一路倾泻而下,冲过上新街,直达海棠溪江南体育场。随后,洪水翻腾着冲进附近楼群,并冲毁了南滨路派出所。

  “我看到车子歪着身子被洪水冲了下去,有板板车,也有小汽车。”一位刚好在附近的“棒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小汽车被洪水冲走足有200多米远。垮塌紧接着也来到。南山老收费站的半匹山在暴雨的冲刷下垮塌下来。泥土、沙石“隆隆”地倾泻而下,顷刻之间,南山高速公路收费站匝道近500米公路被埋得严严实实。道路上停靠的11辆汽车及一辆前来救援的消防车和一辆工程抢险车均被拦腰掩埋。位于上新街段的一条人行道在13:30左右突然裂开一道大口子,随即发生了垮塌。

  暴雨冲垮渣滓洞

  与暴雨造成的出行困难相比,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渣滓洞、白公馆遭受的损失可能更大。

  “泥石流和洪水是从9:00开始暴发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洪水混着泥沙从歌乐山上倾泻而下,直接冲向渣滓洞的围墙。伴随着“哐”的一声巨响,那面写着“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听到、做到”的特务训示的围墙瞬间垮塌了。没有了围墙的阻挡,洪水更加肆虐,先后把紧邻的中正室、审讯室、特务用房、厨房、女牢房等都冲毁。最后,只剩下一座男牢房孤零零地伫立在水里。12:00,渣滓洞已是一派残垣断壁。

  雷声就在头上

  7月17日清晨,重庆市民很少有人不是被雷声从睡梦中惊醒的。与雷声结伴而至的是倾盆大雨。

  “大概是从半夜开始,雷声就一声接一声地炸响,声音越来越大,感觉就像在头顶上一样,楼下的汽车报警器也响成了一片。”一位李姓出租车司机回忆当时的情景还心有余悸。

  不仅是声势,雷击的强大威力更是让人后怕。8:00,随着刺眼的闪电,一阵“轰隆隆”的雷声过后,重庆江北机场跑道上竟砸出了一个直径约10厘米的小坑。之后,雷击再次发威,市区一辆驶往大渡口方向的轻轨列车,在行驶时车头突然被雷击中,并冒出火花,轻轨也被迫紧急停在半空中的高架桥上。

  据气象部门监测,从7月17日凌晨至傍晚,重庆市上空共打了7万多次雷,平均每分钟40多次,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造成的影响,在重庆都极为罕见。

  浪奔浪流 英雄本色

  17日,对重庆人民来说是最漫长的一天。

  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创纪录的降雨,让重庆这座山城几乎停止运转,山洪,泥石流,垮塌,3000万重庆人民正在暴雨下接受自然灾害的考验。

  据统计,截至20日12时,暴雨洪灾已造成重庆34个区县的646万人受灾,死亡42人,失踪12人,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7亿多元。

  这也是最让人感动的一天。

  武警战士,平民百姓,暴雨之下显真情,更让人心怀感恩。当然,更不能忘记的是在抢险中落水遇难的两位平民英雄,他们是一名地方街道干部和一名武警战士。

  医院:围墙打洞救出一百多病人

  从上午9时起,陈家桥中心医院口腔科开始进水,到下午1时门诊底楼被淹,短短的4个小时医院根本来不及将病人全部及时转移出去。至下午3时,河水倒灌后的陈家桥中心医院已经像一座岛屿浸泡在水里。楼里,还住着一百多名病人,其中包括2名危重病人、十多名产妇。

  接到任务赶来的近两千官兵正在紧急营救被因群众,而如何将被困的病人从已被断了出路的“孤岛”里安全地转移出去,成为现场救援指挥的重中之重。

  医院一楼全部被淹,出口被堵,怎么办?危急关头,现场指挥人员决定,让武警用榔头将医院二楼与地势较高的陈家桥中学后墙砸开几个大洞,用实木板搭成“天桥”。下午5时许,病人一个个从破洞、窗口中“传”出来,在消防武警官兵和医护人员的护送下,被安置在学校教室的临时病床上。

  下午5时30分, 6所市里医院派来的救护车与专家相继抵达学校,开始实施转运病人。至晚上9时30分,受困病人及家属、医护人员全部安全转移至各大医院。

  国道:战士搭人墙救出8名乘客

  上午11时,井口至同兴的212国道已被淹没于水下,没过脚踝的洪水正从同兴方向奔流而下,且节节上涨。不多时,人行道、花台被淹没……

  一辆502大客车困在急流中,车内8人,其中包括年逾花甲的老人。见其他乘客翻窗跳下,心急的老人欲效仿。

  童家桥消防中队张文都排长带队赶到。战士们身挎保险绳,牵手走入洪水。

  “老人家,坐在座位上别动,我们来背你!”张排长大声招呼。战士们到车内将老人背下。

  随后,战士们用保险绳作纽带,牵引着8名乘客缓缓趟水而行,20分钟后终于即将靠岸。然而靠岸前,必须迈过一道水流湍急的丁字路口。这段七八米宽的路口,成为最难行的险滩。

  “让我们先去打好人墙!”张排长指挥两战友抓牢保险绳的一端,率先跨过险滩上岸,将保险绳拉紧;随后,另外3名战友站在急流中,将保险绳略略抬过水面绷紧,形成人墙减缓水流;最后,8名乘客在其余战士的搀扶下,抓住保险绳依次顺利过“河”上岸。

  学校:协勤手举女婴趟过齐肩积水

  位于南岸区黄桷垭的重庆邮电大学老校门外是块低洼地。从早8时开始,这里便出现积水。

  因水涨过快,低洼地积水不久便漫上人行道。而临街门面店员大都挤在门口笑嘻嘻看稀奇,全然不知灾难临近。很快地,位置最低的一家餐馆进水了。众人开始慌乱地转移东西,但已来不及了。短短10分钟内,又有十多个门面进水,其中包括几家手机店、书店,大量图书、货柜飘浮水上。“这些货被水一泡,便一钱不值。”手机店老板急得一筹莫展。

  11时,积水升至最高点,现场形成一小型湖面,超过两千平方米。一辆熄火的帕萨特顶部露出水面,两辆从此经过被困的中巴车坐垫也开始进水。车内,有一个年仅8个月大的女婴。由于不知积水区深浅,所有乘客踌躇了半天,没敢下水。随后,两名治安协勤赶到,立即下水救人。婴儿被一协勤员双手举至头顶,率先趟水下车。

  受此感染,全车男子悉数下水,背着女人和小孩,缓缓趟水过岸。30分钟左右,车上乘客全部安全上岸。

  社区:三居民援手救出十余邻居

  “快逃啊!”当南山发生的山洪卷着汽车而下的时候,南山路145号内的居民立即应声而跑。

  平街下三层的居民率先冲了出来,3楼的姜先生,7楼的陈先生以及4楼的王女士是最先跑出来的。3人回首一看,洪水已经灌进了这栋11层的老楼里,并在入口处形成一处小瀑布,后面的居民被水流冲得连连后退。

  “快救人!”3人见状,立即冲入水中配合及时赶到的民警,手拉着手搭成一座“人桥”,将老人、孩子等邻居挨个往外拉,几分钟后,楼内的十几人被救了出来。

  7月17日,消防战士在北碚区回龙坝镇营救被洪水围困群众。

 心碎画面

  一去再也没回来

  下午5时50分,一艘冲锋舟在暴雨重灾区沙坪坝区陈家桥镇梁滩河附近艰难前行,勘察灾情。突然,一个急浪打来,冲锋舟瞬间颠覆,市武警总队年轻战士康波和陈家桥镇基层干部陈治萍被卷入4米深的洪流中。

  “首先要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市武警总队一声令下,700多名武警官兵冲进洪流中,奋勇抢险。

  “副总队长,我参加过多次突发行动,经验足,让我参加吧!”临出发前,26岁的武警总队新闻干事康波见抢险名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着急地找到副总队长常建民“请战”。

  当抢险指挥部下达紧急命令:组织4艘冲锋舟到梁滩河两岸实地考察水势和群众受困情况后,康波跳上第二艘冲锋舟,心急地望向远处。这时,雨势越来越大,水流越来越急,冲锋舟两次强冲渡河,在毫无预兆的急浪扑打下,舟体翻覆。船上近10人坠入江中,康波挣扎了几下,却再也没有浮上水面。

  心碎的画面还没有结束。

  52岁的陈家桥镇基层干部陈治萍是第一个跳上冲锋舟的人。在那之前,她已在洪水中连续奋战了近10个小时。

  救下一家门面中被困男子、挨家挨户看望受灾居民、两次为武警官兵带路……在近10个小时里,沿江单位、危棚简屋、低洼地区都是陈治萍放心不下的地方。

  见她脸色不好,同事们劝她回家休息一下,她说:“居民的事情没解决,我能回去吗?”撑着不适的身子,她又一次跳上勘察冲锋舟。一个浪头打来,冲锋舟翻了。不会水的陈治萍有心想抓住江中的树枝,但最终却无力地消失在江水中。

  “大姐是替我去的。”城管员陈应东伤心地说。当时,后一艘冲锋舟只要一人作向导。陈大姐率先跳上船,并回头说:“你别去,你今天在水中泡那么久了。”

  没想到,这个为人谦和,被周围人称作“善淑大姐”的陈治萍,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城市排水安全不能想当然

  重庆石头多,出门就爬坡。

  山城重庆,按照重力学原理,雨水较平原城市更容易下泻。为何这场暴雨还是造成了那么多路段的严重积水?

  “一些人错误的设计观念,是这次因暴雨而引起路段严重积水的一个重要原因。”重庆市政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程吉建认为,造成这次全城30多处路段严重积水除了有暴雨强度之大实属罕见的客观原因外,排水管道错误设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重庆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事故高发上。据当地媒体近几年不完全报道:2002年9月10日,离南岸四公里一农贸市场下水道连续爆炸5次,3人死亡、20人受伤;2003年4月5日,菜园坝水果市场化粪池爆炸,1死4伤;2004年,爆炸事故更是达到了8起。据不完全统计,仅2001年至2005年,重庆市主城区共发生下水道及粪便处理设施爆炸事故22起,死亡6人,伤几十人。

  重庆市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显然不那么简单。

  调查重庆排水安全

  人为·市民陋习增加隐患

  据重庆市市政设施管理局党委书记卿光宗介绍,近几年,重庆市政府在地下管网建设上已经加大了许多投入,2006年启动的主城区三级管网建设,要在2010年前建成。新建地下管网设计充分吸取了以前“规划赶不上变化”的教训,全部要达五十年一遇洪水的标准。

  事实上,一些新建主干道下的排水管道,虽然在设计上得到了提高,但由于市民素质的原因,这些管道同样达不到当初设计时的排水要求。因为市民往排水管道内扔垃圾。

  卿书记说,市政施工人员在疏通一些排水管道时,每次都会掏出不少市民扔出的固体垃圾,另外,不少市民还将吃剩的火锅直接倒进排水管道,这些陋习都直接影响着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

  比垃圾更可怕的是排水管中会沉下泥沙。一些新建单位为图省事,在工程完工后往往将剩余的泥沙或水泥冲进排水管道,一旦没有足够能量的雨水将这些东西冲走,泥沙就会沉积下来,而水泥更会直接在下面结成混凝土,严重影响到排水功能。此次发生积水的人民广场,之前也多次发生过,其主要原因就是广场下面的排水管道结了一层厚厚的混凝土。

  管理·条块分割各管一段

  不久前,程吉建去验收一处下水道,“20米一个应急盖,打开两个居然看不到亮,因为管子根本就是弯的,不通。”弯的管子当然没有直的排水通畅,但这样的工程会整改吗?程吉建称毫无把握。

  程吉建还说,现在的城市主干道工程不少是“重外不重内”。有人把下水道当作道路工程的附属设施,虽然工程竣工时也要市政部门参与验收,但只是走走过场。这次发生积水的一处广场路段,排水系统就是由他们设计的,可是开发单位为了省钱,事实上并没按设计去做。两次去验收,他都没有签字,因为工程不合格。

  一个工程施工要通过规划局和建设局审批,有时候也会通知市政部门参加,但意见是否被采纳就不一定了。据介绍,城市下水道大都是与道路和工程修建配套建设的,建成之后再交给市政部门管理,致使部分工程存在遗留问题而市政部门难以管理。简单到一个下水道井盖,重庆市目前的设计规范就极不统一,有建设部的,也有交通部的,有全国的标准,也有地方的标准,甚至一个工程就存在着多个不同标准的井盖。

  重庆因山城地势特殊,地下排水系统的大小、坡度、长短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管道也只能埋在道路下或两旁。卿光宗称,由于缺乏监管,一些施工单位却把排水系统设计随意修改或简化。一些不合格的排水系统关键部位深埋在建筑底下,市政部门根本无法开挖改造。小打小闹的整改根本无济于事,而要为“改造一条阴沟”而封闭一条主干道,这在日渐增大的交通压力下根本不现实。

  “排水系统有特殊性,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哪一段有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全网。”卿光宗说,“但目前,这种各管一段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显然不利于排水系统的整体管理和维护。”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八成以上的主干道由市政设施管理局二处负责维护,支路则归渝中区市政绿化局下属的渝中区维管处管理。到了社区、企业,又是业主自行管辖。地下排水管也因而被人为地划分成了很多段,一会儿是市级市政部门的,一会儿可能又成了区级市政部门的。

  重庆市市政设施管理局疏浚专家孙春明告诉记者:“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工作。排水管埋在地下,水流走势是随着地势变化,而不是随着地面上的道路而变化。我们疏浚工人有时候在工作中发现,上游堵塞了,而原因却是在下游,而下游可能又不是在我们的管辖范围内,我们也就无可奈何了。”

  另外,技术方面也存在着落后现象。卿光宗说,目前某段管道出现了问题,以现有技术手段,很难快速准确地找出原因和位置。今后清掏、修补要实现数字化,快进快出,不影响交通和市民生活。

  设计·地下管线早有问题

  “原来也有大暴雨,为何没有发生这么大的积水灾害?这跟市政建设设计上的错误观念有着很大关系。”重庆市政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程吉建告诉记者,这次新建城区的积水,是因为在没建房修路之前,下大雨时大部分雨水会快速渗透到地下,剩下的一小部分雨水也会自然形成沟渠排水。而一旦这一区域盖了房子,修了马路,则排泄水的能力立即减小。

  程吉建说,有人认为,既然这一区域以前不会积水,现在盖上房子、修条马路铺上排水管后同样不会积水。这种凭以前观念来做出设计决定是极端错误的。这次积水严重的红旗河沟地下通道暴露出来的问题,则是最具体的体现。

  据了解,红旗河沟排水通道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深埋地下的排水管网在设计时便有问题,但因当时周边环境尚未完全开发,土地自然渗水能力较强,淤水情况不太突出。但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地面硬化度日益增高,地面自然渗水能力大为降低,一遇大雨,周围雨水纷纷往地势较低的红旗河沟转盘地下通道倒灌,并且将附近花台的泥土冲进通道。

  错误还来自对排水管道大小的设计上。重庆市政设计院总工程师陈德玖认为,重庆市地下排水管道的设计,还都是按照几年前的一些经验值推算出来的,因为排水管道太大,势必增大财政投入,所以就依据近几年来降雨的情况及暴雨重现期等经验值,设计管道大小时保证不浪费。

  “这次这么多地方出现严重积水,除了跟排水管大小有关外,跟雨水井设计也有直接关系。”程吉建认为,一个地方只要积水达到一米以上,一定是排水通道没做好。排水通道包括路面上的雨水井及其连接的排水管,出现积水要不就是雨水井不能及时泄洪,要不就是排水管太小不能及时排水。

  “当天我也去一些积水点看了看,发现积水有的是排水管太小造成的,有的并不是排水管的问题,反而是大家并不太重视的雨水井造成的。”程吉建介绍说,根据重力学原理和压力原理,如果排水管太小一直是满负荷排水,那么在积水区的两个高度不同的雨水井应该出现这样的现象:即较低位置的雨水井不但不会泄洪,还应该像喷泉一样往外喷水。事实上,他所看到的却是有几处积水仍能顺利往下流过较低的雨水井,这说明雨水井下的排水管并没有充满水,仍有往下泄洪的空间。另外,雨水井在材质上也有一定问题。据程吉建介绍,10年前,为了环保,重庆市开始将雨水井盖由铸铁的更换为复合材料和钢纤维的,这两种材料的雨水井盖,都不如铸铁的泄洪能力强。经统计,铸铁雨水井盖每秒能泄洪51升,而后者每秒只有35升左右。

  大雨突袭来城市怎避祸

  7月17日,山城重庆遭到大暴雨袭击,全城交通几乎瘫痪。

  一天后,远在千里之外的济南及其周边地区也遭受大暴雨袭击,大部分路段交通瘫痪。

  而在此之前,南京、石家庄、北京等大城市,也都曾遭受过大暴雨袭击,所有这些城市的交通同样在暴雨之后出现瘫痪。

  城市越来越大,道路越来越宽,科技也越来越发达,但城市却变得越来越脆弱起来。

  是该我们反思城市建设和加强防灾能力的时候了。

  如何提高防灾能力,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损失为何这么大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当前,地质灾害已成为造成我国人员伤亡的主要灾害。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因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998年更是达到1753人的峰值。

  “灾情过后看城市”,这句众人皆知的俗语,将一个城市应对灾情的能力置于了大众目光之下。

  两场暴雨夺走了重庆、济南八十多位市民的生命,经济损失更是高得惊人,仅重庆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了近27亿元。我们付出的代价也太高了。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损失如此惨重?

  当地政府在市政建设上投入不足是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基础设施脆弱、落后、年久失修,一旦有暴雨等自然灾害来临,却不能及时有效发挥排险的作用,很容易发生大面积的停水、停电以及内涝积水,最终只能用损失来还平时投入不足的欠账。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关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坦言,这场暴雨洪灾暴露出了重庆防洪基础设施的薄弱,由于投入不足,全市40个区县仅6个达到了基本防洪标准。

  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厉华就渣滓洞被冲毁一事曾公开表示,造成渣滓洞这么大的损害的原因除了突下暴雨,还因为歌乐山上一些在建项目因缺少投入,排水系统非常不完善,很多都是使用的渣滓洞的排水系统,从而造成水系改变。而且白公馆、渣滓洞下面有两个建设于解放前的煤窑,长年失修,这次洪水一来,两个煤窑成了洪水的泄洪口,也是导致大面积塌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应急系统是否健全

  所谓城市应急系统,就是将公安、消防、急救、交警、公共事业、城建、武警、军队等部门以及车辆、物资、人员等相关资源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在市民求助或者有重大灾难性事件发生时,为市民提供相应的紧急救援服务,从而为城市的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据了解,目前许多城市开始建立应急系统。近日,重庆市正式审议通过了《重庆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门以法律的形式对城市应急预案作出规定。

  专家表示,城市应急预案能否起到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按照规定严格执行。履行救灾救助的职责,需有救灾救助的基本素养,而不宜等到灾害已发生再赤膊上阵,弄成啥样算啥样。应对自然灾害,需要健全的制度设计,设立专业机构,编列专门预算,做好设备和技术的储备。

  专家介绍,我国救灾救助的现有体制,突出了“军民合力”的特点,在历次抢险救灾中,军队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不过很显然,救灾救助除了需要牺牲精神,可能更需要专业化的队伍和专业化的设备,更需要专业化的知识、技能和训练。那些身陷自然灾害的民众,最期待的是专业人员的专业化救助。据说每个日本消防救助队配备设备多达数十种,救灾救助需要什么,他们应有尽有。如果救助人员虽然勇敢,但是赤手空拳,也就难以达到最佳的救援救助效果。向专业救助体制转变,以专业化促进效率最大化,才能向国民提供量大、质优的救援救助服务。

  国外城市如何应急

  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城市应急系统,这些系统首先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法律上,制定了专门针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紧急事件的法律法规;其次,成立了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比如在美国,1979年成立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在俄罗斯有紧急事务部。日本有全国危机管理中心等。

  在灾害来临前后,这些应急系统是如何协调工作的呢?以美国纽约为例,在重大自然灾害来临之前,他们首先是及时披露信息,通过媒体向社会各界发布不同警戒级别的警告,并给市民提供详细的应对措施。其次,应急管理办公室会根据灾难的严重性启动联邦应急方案,按照方案,应急工作细分为交通、通信、消防、大规模救护、卫生医疗服务、有害物质处理、后勤资源、食品、能源等12个职能。再次,展开经济救助,同时注重灾难后市民的心理抚慰工作;加上政府平时就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灾害启动过预案,一些警察、市民经过培训。因此,政府、公众和企业在救灾过程中就能有条不紊地将整个城市带出危机。

 专访重庆气象局副局长这次我们摸准了“老天爷”的脾气

  两年前的重庆开县暴雨,气象部门的预报与实际降雨量相差太大而引起社会的指责。而此次重庆暴雨,重庆市气象局则向社会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准确的预报,让政府部门及时采取了应急预案,作出科学部署,将这次暴雨带来的灾害减少到最小。这一切,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李良福功不可没。在陈家桥救灾现场,李局长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新报:这次重庆的雨为何这么大?

  李良福:卫星云图显示,从16日开始,两股强大的暖湿云团便在重庆上空会和,并一直盘踞在因气流强烈对流而形成的一个“涡”中,直到18日晚,这个“涡”几乎没有发生任何移动,牢牢控制着渝西和渝中。

  新报:重庆去年和今年的天气为何反差这么大?

  李良福:主要还是跟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不光是重庆气候变化大,世界其他许多地方近几年来气候反差也很大。

  新报:这次暴雨重庆气象台做了哪些预报?

  李良福:从16日开始,重庆市气象台便预报了这次大暴雨的到来。17日大暴雨到来后,立即通过各种方式发布了红色气象预警,并启动全市区县所有气象站和气候保障中心,及时对气象进行监测,并随时给重庆市政府、中央气象局提供最新的气象资料,供他们在救灾时参考,以便作出科学应对。

  新报:陈家桥至今下了多少雨?

  李良福:对陈家桥地区的降雨,气象局给出了准确无误的预报,即有大暴雨或特大暴雨。截至19日10时,当地降雨量共达到429毫米,其中,17日一天的降雨量创下了重庆气象站建站以来的极值。为了更准确地预报,特意在陈家桥临时设立了一个气象站,实时收集气象数据,供现场指挥人员参考。

  新报:我国的气象预报水平在国际上如何?

  李良福:大的预报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局部地方的预报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一些差距。

  新报:重庆去年的干旱和今年的暴雨跟三峡大坝有无关系?

  李良福:这种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只是人们的主观感受。认为大片水域会带来大片的水汽,这是错误的看法。三峡蓄水仅对局部地区气候产生很小影响,影响范围在20公里以内。接近湖面地区降水可能减少,远离湖面在15公里左右的地区年降水量可能增加10毫米左右。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6-12-20 15:03:39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篇:排水工程偷工减料暴雨交通瘫痪  下一篇:完善排水管网 成都污水畅快流
友情链接|站内搜索|网站地图

重庆君正新型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重庆市九龙坡区金凤电子产业园凤德路10号

023-60776666 13908373267

国内大型的管道堵水气囊,堵水气囊,橡胶堵水气囊生产厂家-重庆君正拥有多年从事气囊产品生产经验, 销售电话13908373267

Powered by MetInfo 5.3.19 ©2008-2023  www.metinfo.cn